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竣工,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助力绿色能源发展
近日,位于江苏省扬中市的“渔光互补”三期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竣工。该项目以创新性的“渔光互补”模式,实现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的完美结合,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,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再添新动力。
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位于扬中市的长江水域,占地面积约2000亩。该项目在原有基础上,新增装机容量10万千瓦,使得整个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。项目采用先进的光伏发电技术,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为我国电力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“渔光互补”模式是指在水面上建设光伏发电设施,利用光伏板发电的同时,在水下进行渔业养殖。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:
1. 节约土地资源:在原有渔业养殖的基础上,无需额外占用土地,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。
2. 提高经济效益: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,既保证了渔业养殖的收益,又增加了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。
3. 减少碳排放: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,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,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。
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的竣工,标志着我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。项目建成后,预计每年可发电约3.6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。
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,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注重生态保护。项目采用环保材料,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。同时,项目还积极推广绿色施工技术,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。
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的成功竣工,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未来,我国将继续加大绿色能源产业投入,推动光伏、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发展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。
此外,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项目建成后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提高了渔民收入。同时,项目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。
总之,扬中“渔光互补”三期项目的竣工,不仅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增添了新动力,还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我国将继续探索绿色能源发展新模式,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。